虽然这种作后期报道的想法会影响到嘉宾离台后的生活,但这是考察节目真实性和节目效果的最重要依据!
我看《非诚勿扰》不在于嘉宾能否成功找到自己心怡恋人,而在于每一位嘉宾表现出来不同的个性和内
心素养,即我看《非诚勿扰》是一个“阅人”的过程。
非诚勿扰中的人物有大众化的特征:嘉宾都从大众中来,代表了大众化的所有东西(节目之前嘉宾肯定
是做过挑选的,但可以看出节目组没有专挑非常优秀的人参加,而是把素质极差不宜出演节目的人剔除
掉了);而主持人孟非也没有优秀到让人感觉脱离大众,他也有表现得不如人意的时候;还有乐嘉老师虽
然专业性非常的强,但也经常有表达不清的时候——从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非常真实不加掩饰的大众文
化现状。
尤其是samuel那一段更是把这种文化展示推向了国际化,从中西文化比较中对本国大众文化现状的认识
又多了一分思考。
本人认为samuel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,这在国际上恐怕也是想当难得的。他有高学历,汉语说得很
好,而且他敢大胆地坚守自己传统的思想,这样的人就是在一向以传统著称的中国怕是也难找到了吧。
更加难得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,然而反观我们自己,我们都在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呢
,别说尊重,我们已经糟蹋得差不多了吧?
我以为孟非是不应该在samuel面前直呼其“老外”的,这显得不够尊重,可以用“外国人”代替。
最后samuel问三位女生对男生做过什么坏事,有两个都想保全形象说没有,而samuel想知道的是她们真
诚与否和她们的“过分”程度,“没有”这在他看来是不可能的,而事实也是这样,怎么可能一次都没
有过呢,只是轻重问题而已,那怕你白人家一眼也是啊!从中对西方人思想的开放与国人的保守也可见一斑了。
有一点非常明显非常普遍,就是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。这似乎是80后的一个时代标记。
我看非诚勿扰的就是因为他的大众性,一旦失去了这种大众性,它就跟别的娱乐节目一样纯粹是娱乐,我也就对它失去兴趣了。
现在看来节目的这种大众性面临着4个挑战
1、高门槛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报名参加节目,节目组可能会一味地抬高嘉宾的入选条件,这势必会使节目向社会高层转移,不再具
备大众价值观的代表性。
2、**压力。任何事物不同人都有不同的评论,节目组如果不能看透公众的评论,拘泥于是是非非之中,就可能会作出错误的决定
。
3、公众化。随着关注节目的人越来越多,嘉宾在一定程度上都变成了公众人物,如果节目组还像打造明星一样对嘉宾进行大力吹捧
,使嘉宾成为真正的明星,那其结果要比原先“相亲”的目的复杂得多,这样会使得真正想相亲的人因不能承受其重而离开,别有用
心的人为了抄作自己一拥而上。这时非诚勿扰就已经落入了其他娱乐节目的俗套,到了应该收场的时候了。所以节目组不能为了收视
率一味的吹捧嘉宾,而是应该时时提醒人们,嘉宾是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参加节目的。选择嘉宾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普遍性。
4、国际性。孟非不希望嘉宾在节目中用英语对话,这显然是不合适的,因为现在英语的使用比较普遍,也算是嘉宾的一项基本素质
,节目应该把握好尺度,在主持人和嘉宾能力范围内允许英语展示。但也不能牵涉太深,否则超出大众水平范围节目就乏味了。
非诚勿扰节目还能热多久,我认为关键在于对以上4种压力的调整情况。
从观众对节目的反映看,在中国思想保守的人还是占大多数,严重带着儒家的迂、憨特点,思想还停留在学习接受外物的层面(很多人还是学前班无意识的被动学习呢),没有接受异己的胸怀,远远没有达到思想自省的层面。
你认为有必要对嘉宾进行后续报道吗?